“人工智能时代剧本创新与影视制作”高端论坛在哈尔滨广厦学院举办
4月29日,由哈尔滨创意设计中心、哈尔滨广厦学院主办,哈尔滨广厦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通升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人工智能时代剧本创新与影视制作”高端论坛在哈尔滨广厦学院启幕。论坛汇聚行业顶尖学者、产业领军人物与高校教育专家,围绕“技术赋能与艺术本质的深度对话”展开前沿探讨,彰显了学校“科技+艺术”跨学科发展的战略布局。
本次论坛以“技术赋能与艺术本质的深度对话”为主题,旨在搭建产学研跨界交流平台,探索人工智能如何重构剧本创作思维、革新影视制作流程,同时坚守人文内核,为行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开幕式上,哈尔滨广厦学院副校长朱兴文在致辞中介绍,面对人工智能技术重构影视行业生态的变革浪潮,哈尔滨广厦学院正以“服务地方文化发展、培育数字创意人才”为使命,构建“智能影视”“数字创意”特色课程体系,全方位培养学生技术与艺术融合的能力。同时,以本次论坛为契机,深化产教协同,积极打造产教融合新范式,力求为影视行业输送既懂前沿技术又具人文审美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助力行业在技术与艺术的碰撞中开拓创新。
哈尔滨广厦学院副校长朱兴文、校长助理王静代表哈尔滨广厦学院向鲁迅美术学院影像艺术学院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影视摄影师学会会员薛志军教授,黑龙江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教育电视协会副会长耿洪杰教授,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秘书长、编剧帮创始人、资深制片人、北京小帮之春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杜红军颁发了客座教授聘书。
主题演讲环节,薛志军教授带来题为《智能、镜像、主体性与叙事方法论》的精彩演讲。他从哲学层面切入,深度剖析AI技术与影像艺术的对话过程,提出“算法美学”新范式。薛教授指出,AI技术的发展让影像创作突破传统边界,算法不再只是冰冷的指令,而是成为塑造美学形态的重要力量。他结合多部融合AI技术的影像作品,分析算法如何参与叙事逻辑构建,引发在场听众对艺术创作本质的深度思考。
耿洪杰教授以《人工智能时代商业创意摄影创作路径解析》为主题,带来了一场兼具理论与实践的分享。演讲中,耿教授现场演示多组由AI辅助创作的摄影作品,从前期构图设计到后期特效合成,详细展示AI技术如何赋能商业创意摄影。他通过实际案例,展现AI在捕捉光影细节、实现超现实场景构建等方面的突破性实践,为在场师生打开了商业摄影创作的新思路,生动诠释了技术与艺术融合的无限可能。
作为产业界代表,杜红军先生聚焦《AI与影视行业融合及商业化思考》,以前瞻性视角展开分享。他结合当下影视行业现状,深入解读智能影视产业生态构建与商业模式革新。杜红军先生分析了AI在剧本创作、特效制作、内容分发等环节的应用案例,探讨如何通过AI技术提升影视产业的商业价值。同时,他对未来智能影视商业模式的创新方向提出独到见解,为行业从业者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商业发展思路。
交流研讨环节,与会者聚焦三大核心议题展开热烈讨论。针对“AI 技术驱动下的高校影视课程跨学科教学探索”,探讨如何打破学科壁垒,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影视艺术深度融合,构建创新型课程体系;围绕“产教融合视角下的 AI 影视人才校企共育模式”,分析校企协同培养既懂AI 技术又具影视创作能力人才的有效路径;就“AI 工具普及背景下影视创作教育的传承与革新”,深入思考在新技术浪潮中,如何在保留影视创作核心艺术价值的基础上,借助AI 工具推动教育模式创新,助力影视创作教育迈向新台阶。
本次论坛构建起“学术-教育-产业”三维对话平台,围绕三大核心议题达成重要共识:在创作层面,确立AI作为艺术创作“智能协作者”的定位,构建人机协同的新型创作方法论;在教育改革层面,提出技术素养+艺术思维双螺旋培养体系,发布“AI编剧实验室”“虚拟制片工坊”等教学改革计划;在产业发展层面,倡议建立智能影视工作坊,推动技术共建。(来源:哈尔滨广厦学院)
4月29日,由哈尔滨创意设计中心、哈尔滨广厦学院主办,哈尔滨广厦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通升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人工智能时代剧本创新与影视制作”高端论坛在哈尔滨广厦学院启幕。